追溯食品安全,赋能连接你我
重任在肩,我们矢志不渝
重任在肩,我们矢志不渝
面对着市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加工食品,
你是不是和质量君一样,
选择纠结症都犯了,
这个营养怎么样?
那个安全吗?
品质怎么样?
到底该怎样选啊~~
这时,大多数消费者解决的办法就是
谁家广告轰炸的厉害
就选那家的品牌!
氮 素
每个牌子都有极多的产品系列,
每个产品的档次和配料都不同。
你以为仅仅靠牌子,
就能帮你解决纠结难题
选购到适合自己的食品吗?
随着新《食品安全法》和配套的不断正规化、
严格化,
学会看标签选食品,
才是保障自己权利的不二法门。
那么,怎么才是查看食品标签的正确方式呢?
虽然看似项目很多,
其实重点无非以下7个方面,
不妨跟随追溯云一起按以下项目逐一细看。
1、 看食品类别
食品标签上必然会标明食品的类别。
类别的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质。
如果食品名称是企业自己“创新”的,那就要用同样的颜色和字体,在旁边标注规范的名称。
如下图↓↓↓,你可能看到一盒饮品上注明“活力鲜橙”,但它究竟是一种果汁还是一种饮料产品?
请看标签右下角“食品类别”项目注明“橙汁饮料”。
提 醒
果汁≠果汁饮料
“果汁”是指:果汁含量为100%,除了水果中榨出的汁,有些100%果汁的配料表里也有水,并非假冒,应为浓缩果汁加水而成,营养成分与原果汁相差不大。
“果汁饮料”就是:以加水为主的液体食品,无论是甜是淡,无论看起来像果汁还是像牛奶,都是在大量水里加了一点天然配料,其中可以加入糖、香精、磷酸盐、增稠剂、乳化剂等等很多配料,让口味和质地更加诱人。
2、 看配料表
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原料及其比例。按法规要求:含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后一位。
以酸奶和乳酸饮料为例:
酸奶中原料第一位为鲜牛奶,乳酸饮料中原料第一位是水。通过配料表中的原料的排位,即可区别出。
3、看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成分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按国家标准,食品中所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必须注明在配料表中,即便消费者不认识也没关系。
通常我们会看到“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因为添加剂的使用量都非常小,低于1%,所以它们“排名不分先后”。如下图↓↓
按我国法规要求,食品添加剂不能简单用“色素”、“甜味剂”等模糊的名称,必须注明其具体名称。消费者可以从配料表的“食品添加剂”一词后面看到一些名称,比如“柠檬黄”、“胭脂红”,和颜色有关的一定是色素;“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和甜味有关的一定是甜味剂......
小编温馨提醒
我国不强制要求标注过敏原,但一些贴心的商家也会写明产品中可能含有的过敏成分。因此,过敏体质的人群在选购食品时,一定不要忘记看配料表中是否含有可能引起自身过敏的物质。
4、看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分三列:
第一列“项目”:“1+4”必不可少。“1”代表能量,“4”代表四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
第二列表示“每100g”(或每100ml或每份)产品对应各项目的含量。
第三列“NRV%”(营养素参考值):表示所含营养成分占每日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
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热量、脂肪、钠含量等指标。
营养成分表是食品中最难看懂的部分,但也是对普通消费者非常有用的部分。这里就简单说下诀窍。
根据需求着重看项目含量
例如,如果购买一种豆浆粉产品,显然是为了获得其中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那么,通常蛋白质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示其中从大豆来的成分越多,健康作用也就更强。因此,一个100克中含有20克蛋白质的产品,通常会优于一个100克中含有15克蛋白质的产品。
仔细看,算出总值,防止摄入过多不需要成分
有些产品知道自己的营养成分表数据太难看,它们会想方设法地“伪装”成看起来不那么扎眼的数据,这就是营养成分表的常见“猫腻”之一。也是消费者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个典型案例是薯片,它往往会按“一份”来标注营养素数据,消费者看一下盒装薯片的营养成分表,会觉得其中脂肪和钠并不高,但一定要看仔细了,标的是几份,一罐又含有多少份,这样一换算下来,你还敢放开了吃吗?!
5、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但如果按照净含量来算,很可能会比其他同类产品反而昂贵。
例如,两种面包产品的价格可能都令你心动,体积也差不多大。但是一种产品的净含量写着120克,另一种写着160克。实际上,前者可能只是发酵后更为蓬松,但从营养总量来说,显然后者更为合算。
6、看日期和贮存条件这里的日期是指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虽然没有过期意味着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口感,但毕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例如,某种酸奶的保质期是14天,但实际上,即便在冰箱中储藏,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数量都在不断降低。所以,为了获得其中的健康益处,最好能够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酸奶。
买回去的食品,最好按照标识的贮存条件放置食品,防止食品加速变坏、口感变差。
7、看认证标识和产地信息
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ISO认证标志、SC标志等。
QS标志是所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在超市销售。
新《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实施后开始使用SC标志,以前是QS标志,所以暂时大家会看到两种标志并存的现场,不足为怪,三年后2018年10月1日起将只存在SC标志。
从 QS标志 到 SC标志
有机、绿色和无公害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符合相关标准,特别在农残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不代表营养品质好。
原产地标志代表产品出自最佳产地。
ISO认证标志表明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强。
此外,还有很多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比如产品的执行标准号,产品的食用说明,产品的产地等。产地不同,环境质量就可能不同,食品的安全性和感官品质也就不同。标准不同,产品的品质也就会有很大差别,比如纯酿造醋和配制醋的执行标准号就不一样。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成为选购食品的大行家,那么我国的食品的整体品质也会越来越高。